close
不同版本的Canon (卡農)
 
特別推薦MV~ 搖滾卡農(JerryC)(註:CNN訪問過的一位吉他手; 他因改編搖滾版卡農而令搖滾界驚為天人)
 
 
帕海貝爾最有名的作品是約作於1680-1690年的《D大調卡農》,
最初完成時是一首《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Canon and Gigue in D),
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樂器寫成,但只有《卡農》廣為流傳,
此曲注重對位、編排,如同自然、數學公式般以演繹的方式,
紡織永無止境的理性之路,給人以 寧靜、平和和鼓舞,
被稱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
它的缺點:
Canon 是典型的巴羅克風格複調音樂,
它的主旋律非常簡單,採用大量的裝飾音,
依靠數學計算一樣的嚴謹的結構,不斷重複的主旋律,產生感覺上的變化,
因此它理性而缺少激情,華麗卻沒有內容。
這決定了複調音樂的最高成就只能是短篇幅的協奏和重奏曲
(像著名的平均律、布蘭登堡協奏曲,四季等,或者像亨德爾的彌賽亞一類 的宗教音樂),
而無法用於宏大的交響樂或者歌劇——這是巴羅克音樂,
甚至整個華麗、空洞的巴羅克藝術最終衰落並為新古典主義所取代的原因。
理性絕不是建立 在嚴肅刻板上的空中樓閣,
新古典主義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拋棄了單一的複調,
採用多變的旋律和豐富的表現手法,最終達到了音樂史上的顛峰。
 
帕海貝爾的「卡農」,原本只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
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工整精緻,
但絕不會有人想到它會在「流行音樂」市場走紅。
早先有一年家庭倫理片「凡夫俗子」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它的配樂就是這首「卡農」,
全世界的電影迷哥迷姐沈醉於劇情,同時也愛上這首只用弦樂、無多花巧的作品。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
簡單的講,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隨,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
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帕海貝爾, 1653-1706)的卡農,
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翻成中文就是「卡農‧D大調吉格舞曲」
或是「D大調卡農與吉格」,但是我們把它簡化成「卡農」。
「卡農」是三部輪奏,加上低音部大提琴不斷重複著頑固的低音和弦,
不像浪漫派作品一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
卻在看似反複平常的進行中,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
在悠然不動中,卻又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
  本曲創作時間推斷是在一六七八至一六九0年之間,
樂曲編制由三部小提琴、數字低音(通常由大提琴擔任)組成。
首先由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固低音
音型do-sol-la-mi-fa-do-fa-sol(這個音型將貫串全曲,
一共反覆演奏了二十八次,成為樂曲主幹);
接著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主旋律,
第二小提琴、第三小提琴分別相差兩小節依次加入,
演奏與第一小提琴完全相同的曲譜。
二部小提琴以簡單不過的架構發展,節奏和音量逐漸加快、加強,最後達到高潮。
全曲扣人心弦,一氣呵成。
弦樂版的讓人感動到內心深處,一種莫名的感動,或許是源自於靈魂對宗教的虔敬吧!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帕海貝爾的背景就知道了。
 ( 註:頑固低音就是一個音型,不斷的反覆演奏。)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一六五三年生於德國紐倫堡,一七O六年亦卒於紐倫堡。
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
今日在談西洋音樂史時,常常會將帕海貝爾忽略掉,
即使提到,也多半僅是說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而已,
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哈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為巴哈的兄長就曾是他的門下學生。
  帕海貝爾擅長演奏風琴,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
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在今天已少有人聽。
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他很少被排上名。
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鐘,是微不足道的小品。
諷刺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反而是這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
(D大調卡農與吉格),這首曲子堪稱「數字低音時代」的代表作。
首先數字低音奏出兩小節的旋律,然後不斷地重複(這種又稱作頑固低音),
高音部則於其上不斷變化,這兩個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
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最後光輝地結束,
縱觀全曲,曲式雖嚴謹,但作曲家卻能在嚴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變化,
作曲技巧令人嘆為觀止,可說是巴哈以前的最高傑作之一。
卡農旋律簡單樸實,但具有精密完美的樂曲結構,充份展現對位法的魅力。
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各位再回到這首曲子的原名上看一下,會發現除了卡農二字以外,
還有一個名詞:「Gigue」 吉格舞曲。
或許大家對「吉格舞曲」很陌生,但是對「踢踏舞」可就熟悉了吧?
  電光石火般的踏步、龐大陣容列陣舞台、華麗的隊形變換、
流暢動人旋律線挾著有力整齊的舞鞋聲迴旋耳際,
聽覺、視覺無不憾人心弦,這就是踢踏舞團給人的第一印象。
主導其腳步節奏的關鍵在於世紀帝國中出現的居爾特﹝Celtic﹞傳統舞曲─吉格舞曲。
  居爾特人愛跳舞,結合其音樂特色發展出了獨特的舞曲形式,
除了三拍子的吉格舞曲,還有角笛舞曲等。
隨著近年來舞王、大河之舞、命運之力三大踢踏舞團的大受歡迎,居爾特音樂旋風橫掃全球。
還記得多年前詹姆士霍納﹝James Horner﹞為梅爾吉勃遜自編、自導,自演電影「英雄本色」,
所創作的那段由蘇格蘭風笛吹奏的主題旋律嗎?
還記得「鐵達尼號」主題曲中由愛爾蘭短笛引領的前奏嗎?
與踢踏舞團一般,它們都是屬於「居爾特音樂」。
  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樂曲形式是組曲,而組曲也就是許多國際舞曲的集合。
通常這些樂章排列如下:
1.前奏曲(prelude)2.德國舞曲(allemande)3.庫朗舞曲(currante, 法國、義大利)
4.沙拉邦德舞曲(sarabande, 西班牙)
5.雜項舞曲(小步舞曲 minuett, 嘉禾舞曲 gavotte, 布雷舞曲 bourree 等等)
6.吉格舞曲(gigue, 英國、義大利)
  舞曲的黃金時期在法國路易王朝時代,那時的法國宮廷是歐洲藝術的重心。
巴洛克舞曲不論在創作或理論方面,都在法國發展到完全成熟的境界。
法國舞曲的理論依據拉丁的詩韻、詩步,而發展成舞蹈的舞步,然後展成提琴的弓法。
因而建立起整個節奏系統。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過一首西洋老歌:Rain and tears《雨和淚》?
  「雨和淚」這首歌雖然是西洋老歌中一首不可或缺的經典作品,
但演唱這首歌的團體從來不曾在英美兩地大紅大紫過。
這首歌的原唱者為一希臘籍的團體-愛神之子合唱團(Aphrodite's child),
而這首歌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由著名的古典作品「卡農」(Canon)改編而成。
說得直接一點,「雨和淚」是將「卡農」的和弦填上新的旋律所產生的一首歌。
來回味一下吧,它的歌詞是這樣的:
 
 
Rain and Tears[雨和淚]--演唱者:Aphrodites Child

Rain and tears are all the same
雨水和淚水流個不停

But in the sun you got to play the game
但在陽光照耀時 你還是得面對現實
When you cry in winter time
就是在冬日可以哭泣時
You can't pretend it's nothing but the rain
妳也不可以裝做這世上除了雨水外什麼都不存在似的
How many times I've seen
曾有多少次 我看見
Tear's coming from you blue eyes
淚水自你藍色的眼睛裡流出
Rain and tears are all the same
雨水和淚水滾滾而下
But in the sun you've got to play the game
但在陽光照耀時 你還是得面對現實
Give me the moods of love
我寫下愛的心境
And I need the moods of love
我需要愛的心境
Rain and tears in the sun for in your heart
雨和淚雖然挾著陽光而來 但在你心中
You feel the rainbow waves
你卻只感覺到雨勢滂沱成波
Rain and tears both are show for in my heart
雨水和淚水深深地衝擊著 在我心中
The live will be the sun
從不覺得有陽光
Rain and tears are all the same
始終都是雨和淚
Rain in the sun you've got to play the game
可是你們還是得面對事實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rona 的頭像
    corona

    舞動人生

    cor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